Profile of Wanli

见证过中国建筑陶瓷发展的同行应该都还记得曾经辉煌的被称为“三山两江一海”几大产区,三山指“佛山、唐山、博山”、两江指“晋江、夹江”、一海指“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地区”。有这个说法的时候,湖北、河南、东北等地目前多个已经发展壮大起来的产区尚不存在。任何一个产业格局的变化、调整都很正常,毕竟资本的本性是逐利,随着资源、市场变化资本的配置和流向也会变化,可是中国陶瓷企业的格局变化显然并不简单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的结果,而更多的是那只“有形的手”在摆布。
   
可以说陶瓷行业,尤其是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合法权益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简单说没有受到公平对待,特别突出的表现在环保执法方面。
    
首先,陶瓷企业经常被借环保之名“驱逐”。不妨这样试问:“陶瓷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是不是达标就可以了?”,法定答案唯一“是”,实际答案“达标也不行,我们这个区域环保压力太大,必须淘汰一些”;“如果能够实现达标排放是不是可以选择不同燃料?”,专业答案“当然”,现实答案“我们这个地区必须烧天然气,其他燃料都不行,污染物排放达标也不行”。结果陶瓷企业就是这样以发展经济为名被新兴产区猛抛橄榄枝引进,然后又被成熟产区以环保之名驱赶。
    
其次,环保执法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别,甚至可以说是地域性歧视。自20174月起,环保部启动“2+26”城市环保督察活动,对京津冀及周边污染传输通道上的28个城市强化督查,其中包括陶瓷行业在内的多个“重污染”行业作为重点,被民间称为“史上最严”。接下来818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等多部委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6省市联合出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 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多地进一步将陶瓷企业的要求提高,基本上这个冬季上述区域内的陶瓷企业如果不是烧天然气是不准生产的。当然,这个文件也并没有承诺使用天然气的企业可以高枕无忧的生产下去,或许进入冬季如果空气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强制停产一样是有可能的。显然,上述区域的很多行业包括陶瓷企业受到了和其他地区不一样的对待。
    
面对大环境,环保依法治理已经广为陶瓷行业接受,但是到底该如何去做,很多企业还是存在迷茫和彷徨,如前所指,即使企业都做好了,都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了,不知道哪一天政府来个文件,改个规划,还是一样会有“飞来横祸”,遭受“灭顶之灾”的。
   
环保依法治理是陶瓷行业的唯一出路。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罔顾环境污染,只关注赚钱的经营思想一定要摒弃,即使今天各地环保要求不一致,企业可以搬迁到要求相对较宽松的地区,也会在某一天无处可逃。另一面更重要,那就是政府在环保治理方面也要依法行政,不能面对环境问题手忙脚乱,甚至“乱作为”,最终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伤害到某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看起来似乎合理,其实细究起来很多在流程和内容方面都是有瑕疵的,期待政府不断完善,政企都能在法治的平台上理性、公平对话和运作,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本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