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陶瓷行业去产能,多抓几手更有效

近期,陶瓷业去产能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去产能是一个沉重话题,多年发展积累的顽疾,让陶瓷业发展脚步蹒跚、指责诟病颇多,价格竞争、粗制滥造、假冒抄袭、创新乏力等都可在产能过剩上找到诱因。家电等成熟行业,是在自然状态下一轮一轮淘汰完成的,市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在以资源、能源为主要发展要素的陶瓷业,不能靠这种简单的过度竞争、价格竞争的方式来解决过剩产能问题,而应该采用更高级的市场手段和功能来解决。陶瓷业去产能,绝不是关停几家陶瓷厂,硬性砍掉多少条生产线,就能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实现的,应结合陶瓷业的行情、国情等实际情况综合施策,多抓几手。比如借助环保去产能。有业内人士表示,政府对于陶瓷这类容易造成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已经从过去的经济导向转变为现在的环保导向。未来陶瓷业不再是在利益和环保之间取平衡,而是要把环保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去。据称,目前我国陶瓷业的产能过剩率达30%左右,环保恰好是给陶瓷业一次重大洗牌机遇。这对陶瓷上游产业的影响也日趋突出,环保导致中小企业关停,使得陶企的供应成本上升,产品涨价也迫不得已。有数据显示,若严格执行环保标准生产,企业需添加上百万的处理设备,每天的处理费上万元,相当于成本增加30%-50%,这无异于直接宣判了一些中小陶企“永久关停”。
   
比如借助标准去产能。除了上述的环保标准,还有产品标准、安全标准、新建企业标准、品质标准等。通过升级标准,提升陶瓷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实力,同时有效过滤掉过剩的中低端产能。
   
比如借助市场“无形手”与政府“有形手”相结合去产能。一方面是市场的竞争多元化、复杂化,正在要求陶瓷企业加速创新整合,提速兼并重组,从产品升级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从产品多元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一体化装修、统一化品牌,让劣质企业退出,加速行业洗牌,从源头去产能。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通过标准制度、政策引导,对市场上的低档低端、不合格不达标陶卫产品实行禁售禁用,废止“最低中标价”模式,从终端淘汰落后产能。
    
去产能时不提倡“产能置换”,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保持产能总量不再增长的前提下,升级技术装备,从注重产量转向关注质量,推进由大向强,有效清除落后产能。
   
比如行业协会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去产能,促进无效产能、低效产能、低档低质产能、环保不达标产能等落后产能退出。综合运用“能耗、排放、质量、安全”等标准,进一步科学定义“落后产能”,制定行业转型升级新标准,加速去产能的速度和质量。
    
不久前,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联合发文提出,鼓励陶瓷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陶企通过合并、股权收购、资产收购、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推进资本融合和产能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低端产能、落后产能自动退出市场或向大企业靠拢。
   
比如鼓励、引导陶瓷企业自身去产能,谋求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在推进遏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中发挥引领作用。
    
比如把国内去产能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是转移过剩产能,而是借助向生产成本更低、国际市场更广、产品档次更高的国外市场转移之机,完善全球化布局,挺进国际品牌和世界强企目标。
   
比如企业完全退出陶瓷业,或转型为陶企提供服务,或涉足其他非陶绿色产业;比如向更高质量、更高价值、更高价格的创新型陶瓷新品转化,抛弃以量取胜模式,走高精尖的专业化产品路线,以性价比高、效益好成就业界黑马。
    
陶瓷业去产能,既需做好去产能“减法”,又要做好创新升级“加法”;既需政策、制度等“红包”的引导、鼓励,又需铁腕去产能的决心;既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利益藩篱,又需营造共赢、利己利他的行业生态与营商环境;既需多管齐下、分策施治,又要统筹兼顾,标准之外无特区、无个企。

本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如何打开陶企的创新思维?
【下一篇】环保依法治理是陶瓷行业的唯一出路
 
 
 您是第 742012 位访客    技术支持: 走创科技